严世蕃无疑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。他不仅机敏狡黠,反应迅速,而且对朝廷制度和国家大典都有深入的研究,更兼具过目不忘的本领。在仕途上新手配资,他懂得察言观色,尤其善于揣摩人心,能够精准把握嘉靖皇帝的心理动向,这使他在朝堂上显得如鱼得水。
《明史·奸臣传》里对他的评价便是“颇通国典,晓畅时务”。的确,在政务处理上,他往往能够做到胸有成竹。当时的首辅严嵩因年事已高,精力逐渐衰退,难以独自应付日益繁重的政务,于是干脆把许多内阁事务交由儿子代办。表面上这是父子关系的信赖,实际上也是因为严世蕃确实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手腕,他的票拟曾多次受到嘉靖帝的赞赏。
严世蕃的记忆力极为惊人,他能将典籍内容烂熟于心。嘉靖帝本身喜好钻研经史,对典籍中疑难之处常常写在纸条上交由大臣解释。然而很多时候,内阁大臣们也未必知晓出处,甚至连是哪部书中的哪段都说不清楚。这时便常由严嵩等人将问题交给严世蕃。他几乎每次都能准确地指出原文出自何书何卷,还能清楚阐释其含义。这样的才能令嘉靖帝格外满意,也让他在皇帝心中地位愈发稳固。
展开剩余63%除了记忆力与处理政务的能力外,严世蕃更突出的本事是揣摩皇帝心思。群臣在面对圣旨时常常摸不着头脑,但严世蕃却能准确把握皇帝的真实意图。有一次,嘉靖夜间下旨,询问内阁该如何处理一件棘手事务。严嵩、徐阶、李本等人多次修改票拟仍觉不妥,偏偏皇帝连番催促。就在他们束手无策时,严嵩急忙求助于儿子。虽然严世蕃的回信迟了一步,但等到被催得焦急的内阁把不理想的票拟送上后,果然被嘉靖退回。就在此时,严世蕃的建议抵达,群臣依照他的意见重新拟票,结果得到皇帝大加赞赏。自此,凡遇棘手事务,他们几乎都依赖严世蕃出谋划策。
然而,这份聪明才智并没有用在正道上。严嵩父子把持朝政,朝廷升迁全凭他们的意志,想升官必须进贡好处,否则就可能被贬黜。嘉靖时期的政治因此乌烟瘴气,贪腐之风弥漫,官员多趋炎附势,真正为百姓办事者寥寥。严世蕃虽才智过人,却成为祸乱朝纲的帮凶。
他的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。被御史林润逮捕后,他仍试图利用聪明伎俩脱罪,散布谣言企图牵扯案件,想借此保命。但徐阶识破了他的心思,转而指控他“犯上”和“通倭”两条重罪,这是嘉靖帝绝对不能容忍的。果然,皇帝最终定罪,将他处以斩首。
严世蕃自诩聪明无比,然而终究聪明反被聪明误。他未能将才智用于造福百姓,而是助长了贪腐与权力黑暗,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。这也昭示了一个历史教训:智慧若被用在歧途,不仅难以成就功业,反而会成为自我毁灭的根源。
发布于:天津市仁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